“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是如何白话文解说?
更新时间: 2020-03-29 14:23:29• 极趣网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摘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意思是“举荐外人时不回避自己的仇人,举荐内部人时不回避自己的儿子。”。
故曰:‘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赵武所荐四十六人于其君,及武死,各就宾位,其无私德若此也。
鉴赏: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是历史上历朝历代统治阶级选人、用人特别推崇的制度。其意为举荐外人时不回避自己的仇人,举荐内部人时不回避自己的儿子或亲人。指推举人才时,秉持公正无私之心,不掺杂个人好恶。据此,这应该是情理之中的大好事,理应真正实施。其实“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就是“任人唯贤”。《尚书咸有一德》:“任官惟贤才,左右惟其人。”以证此事。
《吕氏春秋》第四篇中“贵公”,文的意思就是以公正为贵。为了陈述以公正为贵的思想,作者举了荆国人掉弓、管仲推荐宰相的故事,有力地证明了贵公的重要性。
文曰: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於公。尝试观於上志,有得天下者众矣,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凡主之立也,生於公。故《鸿范》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偏无颇,遵王之义。无或作好,遵王之道。无或作恶,遵王之路。”其阐明了昔先代圣人治理天下就是把公正放在首位,总结得道(公正)多助,失道(偏私)寡助而失权。要求不要偏私,不要倾侧,遵循先王的法则。不要滥逞个人偏好,遵循先王的正道。不要滥逞个人怨怒,遵循先王的正路。
再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伯禽将去鲁国,临行前请示治理鲁国的方法。周公说。“施利给人民而不要谋取私利。”一针见血地说出来治国之策。
于是列举了周公讲荆国人掉弓之事,说有个荆人丢了弓,却不肯去寻找,他说,“荆人丢了它,反正还被荆人得到,又何必寻找呢?”孔子听到这件事,说;他的话中去掉那个‘荆’字就合适了。”老聃听到以后说:“再去掉那个‘人’字就合适了。”像老聃这样的人,算是达到公的最高境界了。
管仲有病,桓公去探问他,说;“您的病相当重了。如果您病情危急,不幸与世长辞,我将把国家托付给谁呢?”管仲回答说。“过去我尽心竭力,尚且不足以了解这样的人。如今病重,危在旦夕,又怎么能谈论这件事呢?”桓公说;“这是大事啊,望您能教导我。”管仲恭敬地答应了,说:您想用谁为相?”公曰:“鲍叔牙可乎?” 管仲对曰:“不可。夷吾善鲍叔牙。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视不己若者,不比於人;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勿已,则隰(xi)朋其可乎?隰朋之为人也,上志而下求,丑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其於国也,有不闻也;其於物也,有不知也;其於人也,有不见也。勿已乎,则隰朋可也。”管仲因鲍叔牙身有小缺点,而推荐隰朋为相。原本管仲曾经是齐桓公的仇人,而齐桓公施行公正,重用管仲,于是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具备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的王道,他认为“相”之高位,高位之人不应该在小的地方花费精力,去观察细微之处,在小事上用智慧。所以说,手艺高超的木匠不去亲自动手砍削,高超的厨师不去亲自排列食嚣,大勇之人不去亲自格斗厮杀,正义之师不去劫掠为害。
《礼记·儒行》记载,孔子也是主张“内称不辟亲,外举不辟怨”的,所以《儒行》称赞说,儒家向朝廷荐举人才,只看他的功劳和积累的事迹。不希望被推荐者报答,但求国君满意;只求有利于国家,不求个人富贵。将唯才是举提升到了儒家道德品行的高度。
《吕氏春秋》第五篇中“去私”文章,是一篇通过对祁黄羊唯贤是举的事迹的描写,赞扬祁黄羊以国家利益为重,不顾个人恩怨的优秀品质。其高举去私就公的旗帜,反对亲亲,贵贵的宗法血亲思想,在官员任用上,力主去掉私心,选贤举能,论功录用。为此,文章专门就祁黄羊出于公心“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推荐人才的做法,予以肯定,公正无私,唯才是举的做法今天仍应大力提倡。
文章《去私》篇,所言的核心思想就是去除私心。烛,即照。天覆盖万物,没有偏私;地承载万物,没有偏私;日月普照万物,没有偏私;春夏秋冬更迭交替,没有偏私。天地、日月、四季施其恩德,于是万物得以生长。天和地、日和月,春夏秋冬,寒来暑往,对人类来说,都是公平的。这是自然的规律。《吕氏春秋》是以道家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以道家思想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既然天地日月四时都对人类是公正无私的,那么,代表天地日月来管理天下的天子也应该是公正无私的。这是顺应自然规律的必然要求,因此,天下万物才可以不断地繁衍生息。天地日月四时行其恩德,自然万物才得以生长,那么作为天子,也只有行其恩德,天下的百姓才能得到生存。黄帝有言:“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指出任何事都得有个度,超之则错也。三皇五帝时代,尧有十个儿子,但是不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却传给了舜;舜有九个儿子,但不传位给他的儿子却传给了禹,由此证明他们最公正了。
晋平公问祁黄羊:“南阳地方没有郡令,谁适合去补这个缺?”祁黄羊回答:“解狐适宜。”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他回答:“您问的是谁适宜,并不是问的谁是我的仇人呀。” 平公说:“很好。”依着他任命了解狐。人人都说好。隔了一些时候,平公又问祁黄羊:“国家缺少了法官,谁适宜担任这个工作?”他回答:“祁午适宜。”平公说:“祁午不就是你的儿子吗?”他回答:您问的是谁适宜,并不是问的谁是我的儿子呀。平公说:“很对。”又依着他任命了祁午。人人都称赞。孔子听到了这些事,高兴地说:“真好啊,祁黄羊作的建议!推荐外人不排除仇人,推荐自己人不回避儿子,祁黄羊可以说是大公无私了。”
文章还列举了墨者有钜子腹䵍,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钜子腹䵍没有答应秦惠王“不处死杀人儿子”的要求,儿子是偏爱的,忍痛割爱而奉行天下大原则,腹䵍可谓公正无私。
此外,晋国大夫赵武也是一个没有私心,不顾毁誉,唯才是举的人。《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赞扬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当时,晋国中牟县没有县令,晋平公问赵武:“我想找一个优秀县令,派谁去合适呢?”赵武回答说:“派刑伯子可以。”平公感到意外,说:“他不是你的仇人吗?”赵武说:“私人的恩怨不能带到公事里来。”平公又问:“管理内府的官员,派谁可以呢?”赵武说:“我的儿子可以。”从这里可以看出,赵武和祁奚一样,推举外人,不回避仇人,推举家人,不回避儿子。所以,赵武也是一个不计个人恩怨,能够出以公心的人。
明末清初著名的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黄宗羲(1610-1695),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著《原君》曰: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故古之人君,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岂古之人有所异哉?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见文章梗概,作者继承《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而进一步对后世君主专制涂毒生民的最激烈最犀利的鞭挞。
由此观之,“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的实施确实十分困难。历代来身居高位的人借用人之机,排斥异己,安插亲信,以图大权独揽,结党营私,似乎已是常态。所以晋悼公对祁奚荐贤能做到“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才颇感意外。对于祁奚,为君荐贤,唯才是举,不因仇人而摈弃,不因亲人而避嫌。真可谓是大公无私,襟怀坦荡,着实让人敬佩!
当然,要做到“唯才是举”、“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也不是不可能的,古代就有不少先例,他们首先要摆正位置,树立天下为公的思想。上有“尧、舜、禹、汤”的故事;下有韩非子“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的说法。再《左传》襄公三年记载:羊舌职去世了,晋悼公问:“谁可以接替羊舌职?”祁奚回答:“羊舌赤可以。”羊舌赤是羊舌职的儿子。就这样,祁午被任命为中军尉,羊舌赤辅佐他。唐朝武则天在唐高宗一朝为皇后时,向高宗举荐了才女上官婉儿,又推荐了侄子武三思。上官婉儿的父亲上官仪曾联合大臣上奏高宗准备废除武后,但事泄被杀,武则天却不计前嫌,举荐他的女儿为宫中女官,这就是“外举不避仇”。武三思是武则天的侄子,孔武有力,武则天举荐他为右卫将军,这就是“内举不避亲”。
借古利今,那么领导者举荐人才应该以什么作为标准呢?当然应该以德才论高下,而不应该以亲疏定取舍。选拔人才必须面向基层,面向广大群众,到广大基层、广大群众中去寻找人才。那里面可谓埋珠潜玉,藏龙卧虎。国家的政治人才一定要从地方官中提升,军事人才一定要在士兵中挑选,不能以言取人,更不能论资排辈,不能以出身、门第及为官时间长短作选拔升迁的标准。今天在选拔任用各级干部必须堵住“后门”,打开“前门”——多措并举增强选人用人透明度公正度。从初始提名、干部考察、监督核查、正风肃纪等关键环节入手,多措并举,增强选人用人透明度,从源头严堵干部“带病提拔”,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真正体现“唯才是举”、注重古代流传的“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好风气。
当今之下,如何才能选好干部、用好干部,必须坚持以下几个观点:一是选拔干部公开透明化,可以学习署名推荐干部制度,标准化干部的德、能、勤、绩、廉,并配套相应的奖惩制度,常言道:“无规矩不成方圆”和“无利不起早”就很好的阐述了既要做君子也要防小人;二是参与选拔的人员要做到自身公正无私,常言道: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就倒下来。只有做好自身廉洁自律来,“打铁必须自身硬”,下面的人员有想法也会扼杀在摇篮之中;三是选拔出来的干部要“感恩之心”,感谢群众对你的信任,推荐之人对你的信任,组织对你的信任;要有“责任心”,当官是家长,带领家庭致富,当官是船长,圆满的把旅客带到彼岸。只有身正、步坚、明智才能当好官,才能选好人。
公正无私是为领导者应该遵守的原则和必须奉行的准则,如果不奉行公正的话,下面的人就会投机钻营,小到对一个企业或组织不利,大到对国家必然不利。只有去除自己的私心,才能以一颗公正的心来对待他人,不偏爱自己亲近的人,不加害关系疏远的人,这样才能实现公正,得到人心。也就是达到了“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的良好效果,为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故曰:‘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赵武所荐四十六人于其君,及武死,各就宾位,其无私德若此也。
鉴赏: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是历史上历朝历代统治阶级选人、用人特别推崇的制度。其意为举荐外人时不回避自己的仇人,举荐内部人时不回避自己的儿子或亲人。指推举人才时,秉持公正无私之心,不掺杂个人好恶。据此,这应该是情理之中的大好事,理应真正实施。其实“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就是“任人唯贤”。《尚书咸有一德》:“任官惟贤才,左右惟其人。”以证此事。
《吕氏春秋》第四篇中“贵公”,文的意思就是以公正为贵。为了陈述以公正为贵的思想,作者举了荆国人掉弓、管仲推荐宰相的故事,有力地证明了贵公的重要性。
文曰: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於公。尝试观於上志,有得天下者众矣,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凡主之立也,生於公。故《鸿范》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偏无颇,遵王之义。无或作好,遵王之道。无或作恶,遵王之路。”其阐明了昔先代圣人治理天下就是把公正放在首位,总结得道(公正)多助,失道(偏私)寡助而失权。要求不要偏私,不要倾侧,遵循先王的法则。不要滥逞个人偏好,遵循先王的正道。不要滥逞个人怨怒,遵循先王的正路。
再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伯禽将去鲁国,临行前请示治理鲁国的方法。周公说。“施利给人民而不要谋取私利。”一针见血地说出来治国之策。
于是列举了周公讲荆国人掉弓之事,说有个荆人丢了弓,却不肯去寻找,他说,“荆人丢了它,反正还被荆人得到,又何必寻找呢?”孔子听到这件事,说;他的话中去掉那个‘荆’字就合适了。”老聃听到以后说:“再去掉那个‘人’字就合适了。”像老聃这样的人,算是达到公的最高境界了。
管仲有病,桓公去探问他,说;“您的病相当重了。如果您病情危急,不幸与世长辞,我将把国家托付给谁呢?”管仲回答说。“过去我尽心竭力,尚且不足以了解这样的人。如今病重,危在旦夕,又怎么能谈论这件事呢?”桓公说;“这是大事啊,望您能教导我。”管仲恭敬地答应了,说:您想用谁为相?”公曰:“鲍叔牙可乎?” 管仲对曰:“不可。夷吾善鲍叔牙。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视不己若者,不比於人;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勿已,则隰(xi)朋其可乎?隰朋之为人也,上志而下求,丑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其於国也,有不闻也;其於物也,有不知也;其於人也,有不见也。勿已乎,则隰朋可也。”管仲因鲍叔牙身有小缺点,而推荐隰朋为相。原本管仲曾经是齐桓公的仇人,而齐桓公施行公正,重用管仲,于是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具备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的王道,他认为“相”之高位,高位之人不应该在小的地方花费精力,去观察细微之处,在小事上用智慧。所以说,手艺高超的木匠不去亲自动手砍削,高超的厨师不去亲自排列食嚣,大勇之人不去亲自格斗厮杀,正义之师不去劫掠为害。
《礼记·儒行》记载,孔子也是主张“内称不辟亲,外举不辟怨”的,所以《儒行》称赞说,儒家向朝廷荐举人才,只看他的功劳和积累的事迹。不希望被推荐者报答,但求国君满意;只求有利于国家,不求个人富贵。将唯才是举提升到了儒家道德品行的高度。
《吕氏春秋》第五篇中“去私”文章,是一篇通过对祁黄羊唯贤是举的事迹的描写,赞扬祁黄羊以国家利益为重,不顾个人恩怨的优秀品质。其高举去私就公的旗帜,反对亲亲,贵贵的宗法血亲思想,在官员任用上,力主去掉私心,选贤举能,论功录用。为此,文章专门就祁黄羊出于公心“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推荐人才的做法,予以肯定,公正无私,唯才是举的做法今天仍应大力提倡。
文章《去私》篇,所言的核心思想就是去除私心。烛,即照。天覆盖万物,没有偏私;地承载万物,没有偏私;日月普照万物,没有偏私;春夏秋冬更迭交替,没有偏私。天地、日月、四季施其恩德,于是万物得以生长。天和地、日和月,春夏秋冬,寒来暑往,对人类来说,都是公平的。这是自然的规律。《吕氏春秋》是以道家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以道家思想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既然天地日月四时都对人类是公正无私的,那么,代表天地日月来管理天下的天子也应该是公正无私的。这是顺应自然规律的必然要求,因此,天下万物才可以不断地繁衍生息。天地日月四时行其恩德,自然万物才得以生长,那么作为天子,也只有行其恩德,天下的百姓才能得到生存。黄帝有言:“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指出任何事都得有个度,超之则错也。三皇五帝时代,尧有十个儿子,但是不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却传给了舜;舜有九个儿子,但不传位给他的儿子却传给了禹,由此证明他们最公正了。
晋平公问祁黄羊:“南阳地方没有郡令,谁适合去补这个缺?”祁黄羊回答:“解狐适宜。”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他回答:“您问的是谁适宜,并不是问的谁是我的仇人呀。” 平公说:“很好。”依着他任命了解狐。人人都说好。隔了一些时候,平公又问祁黄羊:“国家缺少了法官,谁适宜担任这个工作?”他回答:“祁午适宜。”平公说:“祁午不就是你的儿子吗?”他回答:您问的是谁适宜,并不是问的谁是我的儿子呀。平公说:“很对。”又依着他任命了祁午。人人都称赞。孔子听到了这些事,高兴地说:“真好啊,祁黄羊作的建议!推荐外人不排除仇人,推荐自己人不回避儿子,祁黄羊可以说是大公无私了。”
文章还列举了墨者有钜子腹䵍,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钜子腹䵍没有答应秦惠王“不处死杀人儿子”的要求,儿子是偏爱的,忍痛割爱而奉行天下大原则,腹䵍可谓公正无私。
此外,晋国大夫赵武也是一个没有私心,不顾毁誉,唯才是举的人。《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赞扬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当时,晋国中牟县没有县令,晋平公问赵武:“我想找一个优秀县令,派谁去合适呢?”赵武回答说:“派刑伯子可以。”平公感到意外,说:“他不是你的仇人吗?”赵武说:“私人的恩怨不能带到公事里来。”平公又问:“管理内府的官员,派谁可以呢?”赵武说:“我的儿子可以。”从这里可以看出,赵武和祁奚一样,推举外人,不回避仇人,推举家人,不回避儿子。所以,赵武也是一个不计个人恩怨,能够出以公心的人。
明末清初著名的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黄宗羲(1610-1695),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著《原君》曰: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故古之人君,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岂古之人有所异哉?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见文章梗概,作者继承《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而进一步对后世君主专制涂毒生民的最激烈最犀利的鞭挞。
由此观之,“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的实施确实十分困难。历代来身居高位的人借用人之机,排斥异己,安插亲信,以图大权独揽,结党营私,似乎已是常态。所以晋悼公对祁奚荐贤能做到“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才颇感意外。对于祁奚,为君荐贤,唯才是举,不因仇人而摈弃,不因亲人而避嫌。真可谓是大公无私,襟怀坦荡,着实让人敬佩!
当然,要做到“唯才是举”、“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也不是不可能的,古代就有不少先例,他们首先要摆正位置,树立天下为公的思想。上有“尧、舜、禹、汤”的故事;下有韩非子“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的说法。再《左传》襄公三年记载:羊舌职去世了,晋悼公问:“谁可以接替羊舌职?”祁奚回答:“羊舌赤可以。”羊舌赤是羊舌职的儿子。就这样,祁午被任命为中军尉,羊舌赤辅佐他。唐朝武则天在唐高宗一朝为皇后时,向高宗举荐了才女上官婉儿,又推荐了侄子武三思。上官婉儿的父亲上官仪曾联合大臣上奏高宗准备废除武后,但事泄被杀,武则天却不计前嫌,举荐他的女儿为宫中女官,这就是“外举不避仇”。武三思是武则天的侄子,孔武有力,武则天举荐他为右卫将军,这就是“内举不避亲”。
借古利今,那么领导者举荐人才应该以什么作为标准呢?当然应该以德才论高下,而不应该以亲疏定取舍。选拔人才必须面向基层,面向广大群众,到广大基层、广大群众中去寻找人才。那里面可谓埋珠潜玉,藏龙卧虎。国家的政治人才一定要从地方官中提升,军事人才一定要在士兵中挑选,不能以言取人,更不能论资排辈,不能以出身、门第及为官时间长短作选拔升迁的标准。今天在选拔任用各级干部必须堵住“后门”,打开“前门”——多措并举增强选人用人透明度公正度。从初始提名、干部考察、监督核查、正风肃纪等关键环节入手,多措并举,增强选人用人透明度,从源头严堵干部“带病提拔”,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真正体现“唯才是举”、注重古代流传的“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好风气。
当今之下,如何才能选好干部、用好干部,必须坚持以下几个观点:一是选拔干部公开透明化,可以学习署名推荐干部制度,标准化干部的德、能、勤、绩、廉,并配套相应的奖惩制度,常言道:“无规矩不成方圆”和“无利不起早”就很好的阐述了既要做君子也要防小人;二是参与选拔的人员要做到自身公正无私,常言道: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就倒下来。只有做好自身廉洁自律来,“打铁必须自身硬”,下面的人员有想法也会扼杀在摇篮之中;三是选拔出来的干部要“感恩之心”,感谢群众对你的信任,推荐之人对你的信任,组织对你的信任;要有“责任心”,当官是家长,带领家庭致富,当官是船长,圆满的把旅客带到彼岸。只有身正、步坚、明智才能当好官,才能选好人。
公正无私是为领导者应该遵守的原则和必须奉行的准则,如果不奉行公正的话,下面的人就会投机钻营,小到对一个企业或组织不利,大到对国家必然不利。只有去除自己的私心,才能以一颗公正的心来对待他人,不偏爱自己亲近的人,不加害关系疏远的人,这样才能实现公正,得到人心。也就是达到了“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的良好效果,为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