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呼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网站域名:www.forestry.gov.cn/bh/hz.html
更新时间:2019-06-03 12:52:19
以下截图是收录该网站时真实写照,后期该网站发展具有不确定因素,请大家查阅时,谨慎选择、自辩真伪。

黑龙江呼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网站概况:

黑龙江呼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初由林业部 1958 年在《大兴安岭林区开发总方案》予以规划确定, 1988 年国务院以国发 [1988]30 号文件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 1992 年 2 月 28 日 原林业部世界自然基金会( WWF )在北京召开“中国自然保护优先领域研讨会”一致认为呼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具有国际保护意义(A级)。在中国具有国际的 40 个自然保护区中列第五位。保护区建立的较早,但管理机构设立和开发建设工程启动较晚。 1993 年国家林业部以林计批字 [1993]138 号文件,批准建立呼中国家级自然保护管理处。呼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地处大兴安岭主脉和伊勒呼里山所夹成的东北坡(其地理坐标为东经 122 ° 42 ′ 14 ″ — 123 ° 18 ′ 05 ″,北纬 51 ° 17 ′ 42 ″— 51 ° 56 ′ 31 ″ )。保护区是我国最北部面积最大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综合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南北长约 63 公里 ,东西宽约 32 公里 ,总面积为 167213 公顷 。其中,核心区面积 54087 公顷 ,实验区面积 67633 公顷 。缓冲区面积 45493 公顷 。主要保护对象是寒温带针叶林生态系统,野生动物和自然景观。保护区的地貌属于中低山冰缘(或冻土)地貌。在地形地势上保持着中生代以来的基本轮廓。构成本区山体的主要岩石为花岗岩、石英粗面岩、玄武岩、石英斑岩等。地势总的趋势是西高东低,山峦连绵,地势起伏,海拔高度多在 800-- 1200 米 之间。区内土壤共分为四类,具体为:棕色针叶林土、草甸土、沼择土和石质土。保护区内河流属黑龙江水系,是呼玛河的发源地。区内河网溪密布,呼玛尔河、加占多拉玛鲁河、沙诺杭纳霍马鲁河、山洛杭纳霍马鲁河分别发源于保护区西北、西南,在中部,汇合成呼玛河后,向东北流去注入黑龙江。本区的水量丰枯,水位高低变化随季节面异。一般以冬季 水位最低,夏中时水位最高。由于森林植被及其凋落层阻碍了地表径流和雨水的蒸发,使地下水冻结层上水资源和冻结层下水资源保护区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季节温差大,冬季漫长寒冷且大量积雪,夏季短暂温暖面多雨,春秋两季明显,表现为春季温度骤升、秋季温度骤降。一年四季和昼夜温差较大。保护区年平均气温为- 4 ℃ 。极端最低气温达- 47.4 ℃ ,极端最高气温为 32.0 ℃ 。最冷月为1月份,平均气温为- 35.8 ℃ ;最热月为7月份,平均气温 24.5 ℃ ,气温年较差达 60 ℃ 以是保护区年平均降水量 458.3 毫米 。保护区年相对湿度平均为71% 。年蒸发量平均为 911 毫米 。保护区冬季多为西风或西北风,夏季常为南风或东南风,春秋两季为西北风和西南风。本区无霜期一般在 80 - 100 天之间,早霜多见于9月上旬,晚霜多见于5月下旬,植物生长期为 100 天左右。保护区在植物地理区划上,隶属于泛北经植物区、欧亚森林植物亚区、大兴安岭地区。区内山峦叠翠,海拔高度较高,森林植被垂直分布明显,森林植被保持着原始状态,是我国北方寒温带明亮针叶林生态系统的代表。保护区植物种类繁多,在大兴安岭地区具有较高的代表性。据调查统计,保护区内共有植物种类 248 种分属 58 科 156 属,其中苔藓植物 13 种,蕨类 7 种,裸子植物 5 种,被子植物 223 种。保护区的野生动物依全国动物地理区划属古北界——东北亚界——东北区——大兴安岭亚区。据调查保护区内共有野生动物(脊椎动物) 50 科 178 种,其中鸟类 131 种,兽类 33 种,两栖爬行和鱼类 14 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黑嘴松鸡、金雕、貂熊、原麝、紫貂等 6 种,二级保护动物有大天鹅、燕隼、花尾榛鸡、棕熊、猞猁、马鹿、驼鹿、水獭等 37 种。



推荐网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