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高新区
网站域名:www.snd.gov.cn
更新时间:2019-11-04 19:58:48
以下截图是收录该网站时真实写照,后期该网站发展具有不确定因素,请大家查阅时,谨慎选择、自辩真伪。
网站概况:
苏州高新区(虎丘区)西临烟波浩渺的万顷太湖,东依2500年历史的苏州古城,素有“真山真水园中城、科技人文新天堂”美誉,是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区域行政区域面积332平方公里,其中太湖水域109平方公里。2017年底,全区总人口80万人,其中户籍人口39万人;下辖浒墅关、通安2个镇,狮山、枫桥、横塘、镇湖、东渚5个街道和浒墅关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苏州科技城、苏州西部生态旅游度假区、苏州高新区综合保税区。苏州高新区地势西高东低,吴淞标高4.88m-5.38m,土质粘性,地耐力强,地质稳定。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春秋短,冬夏长,四季分明,全年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温度17.7摄氏度。区域交通十分便利,距上海虹桥国际机场90公里、浦东国际机场130公里,距上海港100公里、张家港港口90公里、太仓港70公里、常熟港60公里。沪宁高速公路、312国道、京沪铁路、京杭大运河和绕城高速公路从境内穿过。1992年2月前,苏州高新区无独立的行政辖区。1992年3月,新建的苏州河西新区开始代管原属苏州市郊区横塘乡的永和、星火、曙光、落星、何山、狮山6个行政村。区域范围:东濒京杭大运河;南抵向阳河、横塘乡北界;西达狮子山、何山;北接吴县枫桥镇南界。区域面积6.8平方公里。1992年11月,苏州河西新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3年4月2日,苏州河西新区改称苏州新区。苏州新区代管的区域范围扩大至原吴县枫桥镇的徐何、典桥、金庄3个村,木渎镇的兴隆、新升、明星、石城4个村和郊区横塘乡的黄山村。区境四至:东濒京杭大运河;南接向阳河、横塘乡北界和吴县木渎镇长浜、沈巷等村;西临木渎镇白塔、南浜、金山3村和吴县枫桥镇支英村;北连枫桥镇支津、毛家、木桥、合利4村。区域面积16.8平方公里。1994年6月10日,吴县的枫桥镇,木渎镇的兴隆等4个村和郊区横塘乡的永和等7个村划归苏州市管辖。由苏州新区管理委员会行使行政管理职能。辖区范围:东与京杭大运河相临;南与向阳河、横塘镇北界和吴县木渎镇长浜、沈巷、天平诸村接壤;西与吴县藏书乡的五峰、天池、篁村3个村和郊区浒墅关经济开发区的鹿山、石羊2个村相连;北与浒墅关经济开发区的五图、塘西、红星、长亭4个村毗邻。境域面积52.06平方公里。2002年9月,苏州市委、市政府对新区、虎丘区、相城区、吴中区等进行了区划调整,将虎丘区虎丘镇和白洋湾街道以及横塘镇的部分村划出,由相城区和吴中区划入通安镇和东渚镇、镇湖街道,建立苏州高新区、虎丘区。区划调整后的苏州高新区、虎丘区东临石湖和京杭大运河,与沧浪区友新街道,金阊区三元街道、白洋湾街道以京杭大运河为界,与金阊区虎丘街道,相城区黄桥街道的青台、民安、大庄、陈旗、下庄5个村毗邻;南与吴中区越溪街道的莫舍、张宅、吴山、张桥4个村,木渎镇的金山、天平2个村,藏书镇的五峰、天池、篁村、官桥等村,光福镇的枫浜、浩度、安山等村接壤;西及西北濒太湖;北与相城区黄埭镇的长泾、潘阳2个村,东桥镇的方桥、埝桥、桑浜、罗埂、矫埂等村,望亭镇的堰头、华阳、巨庄、吴泗泾、孟河等村毗邻。开发建设以来,苏州高新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仅成为苏州经济的重要增长极、自主创新的示范区和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而且成为苏州现代化都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最繁华的金融商贸区之一。2017年在苏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用党的十八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导我区“两高两新”发展实践,经济社会呈现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60亿元、工业总产值3109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43亿元,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达57.1%和78.5%,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8.7%。在国家高新区排名中列全国第17位,在全省国家级高新区排名和创新驱动发展综合评价中均列第2位。1.创新发展方面:创新载体快速集聚,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国网(苏州)城市能源研究院、东南大学苏州医疗器械研究院、中科院声学所苏州电声产业化基地揭牌,北航苏州创新研究院、南航苏州研究院等重大载体正式签约,苏州加州能源与环境研究院、瓦赫宁根苏州环境创新国际协同研究中心等重大项目落地,全年新增21家创新载体平台,全区累计集聚大院大所超过80家。产业发展提档升级,建成工业企业大数据管理平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利税分别增长8.2%和7.4%,工业增加值率提高0.5百分点。华大生命健康小镇、苏州金融小镇入选首批市特色小镇,苏绣小镇入选首批省特色小镇并获批国家首批文化旅游融合先导区试点,我区获批全省首批科技金融服务业特色基地、首批省级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创新氛围日益浓厚,制定人才新政和16项实施细则,发布15项科技政策,全区已集聚各级各类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超过800个,人才总量超过21万人。全区集聚高新技术企业444家、省级民营科技型企业1574家,各类研发机构超过1000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3.5%,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97件、是省平均水平的4倍。 2.协调发展方面:城市功能更趋完善,扎实推进轨道交通3号线、5号线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狮山路综合改造竣工,高起点规划狮山文化广场、运河风光带,面向全球征集并确定苏州东吴博物馆(苏州博物馆西馆)、苏州科技馆(工业展示馆)和艺术剧院设计方案。文明城市创建持续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道德模范选树和志愿者队伍建设,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交通秩序整治等“五大行动”,树山村获评“全国文明村”,文明城市建设走在市区前列。公共文化服务持续优化,出台实施文化建设领域5个文件,29个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成投用,公共文化服务网格化全面铺开。苏州民族管弦乐团正式运作,民乐厅开工建设,苏州太湖国际马拉松赛央视全程直播。法治建设水平持续提升,深入开展“七五”普法工作,稳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平安高新区、法治高新区建设成效明显,荣获“省平安县(市、区)”“省法治创建示范区”荣誉称号。3.绿色发展方面:生态环境更显优美,制定实施《苏州高新区“263”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和13个子方案,组织开展“疾风行动”和“散乱污”专项整治行动,完成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交办的15个、省交办的42个环境问题整治。大气污染防治成效明显,35蒸吨/小时以下燃煤小锅炉基本关闭。水环境持续改善,全面推行河长制,加快推进引水畅流工程,完成北裤子浜黑臭水体治理,完成河道清淤28条、32.7公里,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加强造林绿化,新增、改建绿化面积20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6%。浒墅关镇、通安镇获评市级美丽城镇建设先进集体,我区成为全国首批绿色园区。城乡一体更为协调,深化农村“三大合作”改革,累计组建各类新型合作经济组织176家,建成镇村两级富民载体236万平方米。村均集体收入达825万元,增长8.1%。4.开放发展方面:改革重点任务稳步推进,制定实施8大类33项改革重点工作,系统推进9项集成式改革,稳妥推进4项国家级改革试点。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33亿元。扎实推进“放管服”改革,不见面审批事项占比达96%。推动“多证合一、一照一码”“两证合一”等商事制度改革,新增企业数、注册资本分别增长26%和21%。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进一步规范重大事项报告和监事会管理,出台年金制度和负责人薪酬制度。开放型经济不断深化,以人民币计价,进出口额增长21%,其中出口增长17.6%,新兴产业利用外资占比超过45%。新增境外投资项目14个,综保区成为全省首个内陆地区进口肉类指定口岸,中欧(苏州)班列发运量位于全国前列,苏盐合作园区落户亿元以上项目15个。5.共享发展方面: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实施富民行动计划和富民增收工作意见,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超过7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保障体系持续完善,制定出台困难群众精准救助实施意见,建立“一户一档一策”扶贫机制,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医保参保率分别达99.98%和99.95%。扎实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建设动迁安置房77万平方米。公共服务切实加强,新建、改扩建学校20所,苏大附二院(北区)一期竣工、高新区人民医院二期建成投用,新建、改扩建日间照料中心10家,千名户籍老年人拥有机构养老床位46张。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建立社会综合治理联动机制,推进全区社会矛盾和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深入开展“六个一”基层走访调研,党员干部下基层16.6万人次,研究解决各类问题3.56万个。6.党的建设方面: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注重把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相结合,同省委对苏州工作的最新要求相结合,着力推动学习宣传贯彻往深里走,往实里抓。政治意识不断增强,认真开展“旗帜鲜明讲政治”专题培训,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对中央巡视“回头看”、省委首轮巡视发现的问题,制定落实81条整改措施。基层党建创新发展,“苏高新党建”智慧管理服务平台上线运行,“机关阳光能量站”党建特色服务品牌获评省级党建优秀项目,“周新民党建工作室”经验全国推广。反腐倡廉纵深推进,严格落实“两个责任”,持续开展“清风行动”等专项治理,刚性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全力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现巡察、派驻全覆盖,维护了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政治生态。下一步,苏州高新区将按照省、市部署,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定不移推动“两高两新”实践,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努力展现发展的创新性、探索性、引领性,全面建设创新引领发展示范区。1.在集聚高端要素上展现高新区“浓度”。坚定不移地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持续增强重大创新载体平台功能,大力吸引海内外各类科技人才和各类高水平研发机构落户,进一步引导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本向关键创新领域聚集,全力打造先导产业创新集聚区。2.在发展高端产业上体现高新区“高度”。聚焦最有条件、最具优势的领域,努力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端产业集群。一方面,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产业;另一方面,积极向产业链高端延伸,推动区域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品牌化,并以此辐射带动区域现有产业转型升级。3.在培育创新业态上形成高新区“标志”。围绕加快构建富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与各行业领域的深度融合,积极发展共享经济、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现代供应链等新业态新模式,推动高新区成为全国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的重要环节,为全省转型发展提供示范。4.在营造创新生态上作出高新区“示范”。把创新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打造创新政策高地,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形成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注重运用市场手段引导企业转型升级,使市场“无形之手”、政府“有形之手”、群众“勤劳之手”更好地集合起来,努力构建一个生命力旺盛、根植力强大的创新生态系统,让创新成为高新区最鲜明的时代特征。